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你怎么了

底壳编辑部 底壳宇宙
2024-10-30


有留言区啦!欢迎大家来互动!


一篇随笔。


我近期又去欧洲逛了一圈,从相对欠发达的东欧巴尔干地区,到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最高的瑞士,都再次进行了亲身观察。


每一次欧洲之行,都让我对欧洲的感慨更深了:欧洲,你怎么了?你还剩下什么?


先从巴尔干半岛说起。


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这块区域似乎在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下图是我亲手拍的北约成员国之一北马其顿共和国首都的市中心街景,无任何PS和滤镜。历史上辉煌一时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跃马挥剑的雄伟雕像矗立在一个大喷泉之上,不远处是一幢正在修建的大楼,看起来已经修了有一段时间了。


拍摄这张照片的当天下着雨。广场四周空落落的,无论远近都没有多少高大密集的建筑,也几乎没什么行人。天色阴暗,让人心情略微沉闷。附近步行两旁的房子大多透露着上了年纪的腐朽感,给人一种上世纪90年代或者千禧年初的国内二三线城市那种十分熟悉但又有点陌生的古旧之感。但这可是一国之首都啊!


这个国家的街道上基本没有多少所谓的“豪车”,而是以小型保姆车为主,型号较旧,且大多是油车。出租车还是靠打电话叫的。人们的衣着也不“光鲜漂亮”——不论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说,还是以当下中国的眼光来看。



其实北马其顿并非个例,是整个巴尔干地区都有这样的一种状态:发展迟缓,融入不了“大欧洲”,仍然是被当做耗材,并没有因为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就在“自由化”之后焕然新生。


甚至,在我接触的不少有前南斯拉夫生活经验的当地人嘴中——也就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嘴中,现在的巴尔干地区,受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侵蚀,社区概念逐渐崩塌,人与人之间变得愈发冷漠,好吃懒做,堕落自私,社会状态是不如南斯拉夫时期的。


究其背后原因,其实有点类似于俄罗斯——冷战结束后,不管是东欧还是俄罗斯,其实都有非常长一段倒向西方、渴望融入北约与欧盟的时期。


但结果大家也都观察到了,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巴尔干,并没有真正被欧美接纳,并且繁荣起来。最近,这些国家内部都再次出现了远离西方的思潮。


而在这思潮背后,其实也有一个深层因素:中国的崛起,让他们看到了除“倒向西方”之外的另一个潜在选择。


当地前南斯拉夫遗民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把“大国家”以及在国际上有更高的话语权、有更强民族自豪感诸如此类的一些梦想,在一定程度上,寄托到了新兴的中国身上。


有当地人亲口和我说,他们并不喜欢美国,但不得不服从美国。


此外,由于长期融入不了老欧洲,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觉醒认识到,他们(斯拉夫系)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圈大概还是存在一点客观差异,他们大概永远不会被北约、欧盟当成自己人。他们现在的地位就是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前沿战壕,他们就是用来填充战线、制造缓冲的耗材,他们是否发展、他们的命,并不是北约或者欧美大老爷们所重视的。


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区域发展不起来。


我们总是说人权,但其实人权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就是发展的权利。当你的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缓慢,那么你就需要另找出路。当你在旧的世界秩序下没有未来,那你就会渴望世界秩序的改变——即便你自己没有能力这么做,你也会渴望有其他强大的新势力打破旧的霸权垄断。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一带一路等政策,能在中亚、巴尔干等地区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接下来再来说说瑞士。


瑞士本质上也是一个小国家,夹在德国、法国、意大利之间。它从19世纪开始就搞所谓的“武装中立”,两百多年没参与任何战争了。


与巴尔干地区不同,瑞士十分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均GDP是世界前十,HDI指数世界第一。其金融、钟表、巧克力等闻名世界。整个国家以严谨的文化,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以及大量国际组织的总部,而被人熟知。


但不幸的是,由于我先前有一段足够长的在美国生活之经历,导致每一次到访瑞士,这个欧洲几乎最发达的国家,都根本无法给我留下任何比如“哇这个国家真好啊”之类的深刻印象。


在我眼里,瑞士不过就是美国一个比较好的区的水平,而这样的区,美国有很多,我也有在这类好区之中足够多的生活经历。


从这个角度讲,虽然我们平时一直说“欧美”,把欧洲和美国并列放在一起,甚至把“欧”放在“美”之前,但其实仅仅美国自己,就足以代表现在的“欧美”。


现在,欧美欧美,只剩美,几乎没有欧了。而且一说起欧,就避不开谈美。


美国,类似中国,也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横跨美国,你可以看到现在西方最糟糕的东西,但你也能看到现在西方最发达、最优越的外在表现。


美国自己,就几乎囊括了现在的“欧美”从头到脚、从好到坏的一切。


但是——也必须得有一个但是:美国也缺一些东西。


美国缺乏历史。


美国的历史只有200多年,甚至还不如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的时间。因此,美国没有任何“古迹”——即便有,那也是被种族灭绝的美洲土著文明的遗留。


所以,要看“欧美”的古迹,比如各种老房子、文化景点,那还是得去欧洲。比方说,你可以轻松地在瑞士的小城镇里看到有六七百年历史的教堂——虽然也没多老,但这已经是美国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了。


但这似乎也是欧洲目前相较美国来说,唯一剩下的东西了。


换句话说,欧洲已经可有可无,唯一不能取代的,就是它的博物馆属性了


现在的欧洲在经济上已经空心化,外交政策上没有独立性、基本是美国的附属国(vassal state),文化上也“文脉断了”——比如你看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其古代文化遗产之丰富,愈发映衬其当代文化之贫穷。竟然是什么LGBTQ或者搞threesome之类的,成了其现代文化的代表,这是能把欧洲古代贤者们从墓地里气得爬出来的水平。


除了静态的“有美无欧”之现状外,我们再看看欧洲趋势,会发现更加糟糕。


比如说俄乌战争——这场战争在半年、一年之内都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长期以来,给欧洲带来巨大的负担。美国和欧洲都“援助”乌克兰,但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其大头还是从美国获取,尤其是通过购买。


所以,俄乌战争开始后,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本身的消耗之外,欧洲也在消耗,只有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既清了库存,还对欧洲大卖,可以说是赢两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并不着急乌克兰停火,因为美国在这件事上其实是在献祭收割欧洲,同时消耗俄罗斯,对其而言有利无害。


美国国防部甚至自己都官方宣布,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的军火生意“大幅上涨”,创造历史记录,“尤其是来自欧洲买家”。甚至连瑞典和荷兰这样的人口稀少的“小国”,都成了美国军火的大买家。


但欧洲大部分在台上的政客却不顾民间的反对呼声,基本看不到这个现实,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不想改变,反而愈发紧贴在美国的腚后。这就是“附属国”的最佳定义及表现。


经济空心化、停滞化,外交政策傀儡化,科技跟不上最新的AI、电车等第四次工业革命,还面临移民、难民危机,欧洲的前途就像马其顿的雨天,一片阴暗。


欧洲,你还剩什么?只剩老房子、博物馆了,还有对曾经辉煌的怀念。


在今日的国际秩序下,西欧人固然看不起东欧人,比如瑞士人绝对看不起巴尔干人。但两者的命运,其实有一点趋同了——两者都逐渐朝着“不重要”“没人在乎”“上不了餐桌,只能上菜单”的方向发展,只不过一个一百步,一个五十步。


所以,打破固有的世界秩序,打破美国单极霸权,对老欧洲来说也是一样珍贵的——这不仅仅是巴尔干地区的希望,也是欧洲重生的希望所在。欧洲的出路在哪里,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就是独立,独立,再独立。摆脱对美国的依赖,重新站起来,以一个更加团结、独立的欧洲,在国际上发挥影响。


可惜,欧洲也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他们虽然相比美国来说算有历史,但不一定能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也许是还没“疼痛”到难以忍受,还没经历到他们的“百年耻辱”吧。


欧洲啊,且看,且珍惜。


往期文章精选

《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创新?魔改!

争鸣 | 救灾不力,是美国制度问题

《黑神话:悟空》的巨大成功:玩家和游戏的双向奔赴

撰文:牛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底壳宇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